《夯实基础 责任引领》— — 关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报告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7-10-31浏览次数:44

《夯实基础 责任引领》

——关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报告

(开云网页版)

 

   开云网页版于20033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而成。学校的前身——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创建于1992年,是浙江省最早开展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曾被原浙江省教委确定为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1年,“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学校积极做好“宁波”、“城市”、“国际化”三篇文章。设有30个高职专科专业、5个职教师资类本科专业(以宁波大学名义招生,颁发宁波大学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有省市特色和重点建设专业7个,校级重点专业16个。学校重点打造基于现代服务业的6+1”特色专业群,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学校充分发挥9个产学研联盟、4个虚拟学院、6个政校或校企共建研究所、2个行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设成果,推进产学研高度融合,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出贡献。

   学校积极开拓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办学,强化外向型办学特色,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到国外接受教育的机会。近年来学校师资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取得实效。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首次发布普通高校国际化水平排名,学校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化总体水平第二名;2014年位列第三名;2015年位列第一名。  

   学校以国内外职业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引导,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高职教育之路,从企业用人第一需求出发,倡导和实践“责任文化”,把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全面推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2012年两次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3年,学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称号;2014年,作为第一案例入选报告《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宁波电视台以《培养学生就是培养职工》对我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进行了报道。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认可。

   一、学生总体情况及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建设情况

   (一)学生概况

   以201651日统计,本校共有全日制学生9305人,其中本科生1035人,高职学生8270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3600人,全日制学生中,男生3099人,占总学生数的33.3%,女生6206人,占总学生数的66.7%2015届专科毕业生签约率为89.40%,就业率为96.5%。本科毕业生签约率87.1%,就业率97.1%。整体而言,我校学生奋发向上,心态阳光,体现出了我市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积极、朝气、活力的特点。

   (二)我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的建设情况

   1、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简介

   一直以来,我校立足行业、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采用先进企业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实施路径,建立以责任文化统领的素质教育工作模式,深入推进学生“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工程期间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原则、方法和途径。经过九年的探索与实践,以《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和《公司制平台素质养成》课程为引领,以“公司制”为实践平台,实施三个课堂联动。通过企业文化融入、“责任文化”内化、课程建设深化、校园活动优化、社会实践强化、专业渗透细化、日常养成固化,建立健全“全过程嵌入、全方位覆盖、全员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课程还作为必修学分纳入了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程全面助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增强择业、就业、创业能力。

   2、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职业创新素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能力、职业行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具备了一名合格“准职业人”应有的职业素质,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了“金牌员工”。在连续几年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总体评价为“职业素质好,适应性强,上手快,潜力大”。

   (1)形成了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机制体制

   近年来,我校围绕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金牌员工”职业素养培养工程实施意见、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学生奖励与违纪处理等方面共新制定或修订了20余个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为改革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2)经过职业素质的日常养成训练后,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高

通过几年来的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养成工程的实施,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升,具体体现在课堂纪律、文明礼仪、学风校风等方面有明显的变化。通过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调查,近几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旷课上课迟到明显减少,文明礼貌随处可见,学生的诚信品质、责任意识、执行纪律、文明礼仪等素质不断提高,并固化为一种自觉自行的职业行为。

   (3)校企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了一批校企合作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基地

学院办学以来,认真探索、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学院配套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推进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使学校在发展中增强服务,在服务中提升发展。

学院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模式,构建“素质引领、校企一体、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成分发挥9个基于行业的产学研联盟及4个产业学院的平台作用,每个专业联合行业企业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和课程建设校企双方通过深入沟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岗位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积极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既可以采取由学校投入部分设备或资金,与合作企业共建“融入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采取由学校提供场地、教师,企业投入设备和技术,共建“引入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还建立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的集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实体,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锻炼提高创造更好的条件,目前校内已建生产性实训基地30个。与256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牵头成立了旅游会展、城市园林、创意设计、商贸职业、服务外包、鄞州会计、应用外语、中高职教育等9个基于行业的产学研联盟,产生了“共建产业园区型、服务区域产业型、搭建行业服务平台型”等三种模式,成立了滕头园林学院、九龙国际物流学院、宁波旅游学院、视觉东方艺术学院等产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创业学院也已成立,校企合作内涵进一步深化。20157月,申报宁波市电商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培养基地和开云网页版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实训基地。

   (4)形成了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特色之一:由于全面开展了基于公司制平台的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养成工程,各二级学院的集团公司充分吸收与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在名称、理念、组织架构等方面都与企业文化进行了有效对接,形成了集团的核心价值和运作架构,具有明显的企业文化特色;

   特色之二: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教师和学生挂牌上岗,教师和学生均具有学校、企业的双重身份,使人置身在城市学院犹如进入了一个大型企业,使整个校园具有明显的企业氛围;

特色之三:通过公司制平台,各类活动如技能节、社团活动、新生节、各学院的职业素质养成活动等等都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活动发展迅速,成效明显。

   (5)增强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提高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

   近几年,我校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学科技能竞赛,学生素质等有效措施,通过“十二五”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全面开始实施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至今,我校已经连续开展了11届技能节。

   2014学年我校学生在各级行政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2项,国家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8项,省级二等奖25项,省级三等奖36项,市级特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9项,市级二等奖25项,市级三等奖9项。教师在2014学年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5项。成功申请到浙江省2017年物联网技术应用大赛项目的承办。增强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近5年来,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全省前列。在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斯公司的调查统计中,我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情况也是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实践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撰写了《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三课堂联动”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构建探讨》、《“全景式”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探析》、《基于产学研联盟的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等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中国高教研究》、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职教论坛》、《中国高等教育》等刊物上,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市教科研成果奖一、二等奖,《融职业文化精华建服务型特色强校——开云网页版“模拟公司”文化》于2010年获得教育部的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二、我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相关经验做法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从学生工作的第二课堂活动发展成为三个课堂相互联动、从《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一门课程的教育引领到所有课程的全面渗透、从适应岗位需求的岗前培训到以职业道德与执业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精神培育进而上升为以责任为核心的职业素质养成的引领升华,无不凝结着全校师生的探索智慧与实践精神。

   (1)建立了符合企业用人第一质量要求的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形成了“三四五”机制的金牌员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将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我校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出台了《开云网页版“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工程实施意见》,通过模拟或真实公司制平台的具体实施,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份除学生身份的同时兼有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并将我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发展目标定位为“金牌员工”,进一步拓展和明确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按照“接轨企业、校园起步;金牌员工、历练产生”的理念,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的职业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根据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形成了“三四五”机制,全面实施“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工程。

   (2)各二级学院均建立了模拟公司,创新并形成了具有企业文化特质的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的金牌员工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平台。

   我校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群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全面引入了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文化精神,均成立了具有专业群性质和培养特色的模拟集团公司,下设有真实的与企业公司合作的分公司,或具有专业特点的模拟企业分公司等等。在模拟公司里,同学关系成了“同事”关系,往日的班长成了“执行经理”,同学成了“公司员工”,学生的日常表现成了考核“公司”经济效益的指标。在校园里就引入企业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为学生的未来职业打造金牌品质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让使学生在模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熟悉了企业的运作流程与理念,在“公司”中的角色扮演使学生熟知了企业员工的定位,在“公司”管理的氛围中提前感知了企业文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职场软实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创新并形成基于“公司制平台”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三课堂联动,实现职业素质养成三年不断线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实现路径是“三全育人”(“一二三年级不断线的全过程嵌入、一二三课堂不缺位的全方位覆盖、所有教职员工教育引领的全员参与”)

   ①第一课堂教学环节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让第一课堂教学环节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新的突破。根据《“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工程实施意见(试行)》的要求,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将职业素质的要求真正融入了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考核与管理,在专业教学、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中将职业素质的要求全面渗透,发挥其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②发挥了第二课堂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加强“公司制”建设,打造公共职业素质体验与养成训练平台;深化“七色之旅·筑彩虹梦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打造大学生基本素质养成训练平台;实施校园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打造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公共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以全员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基础,以省级及以上专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的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素质提升训练平台;实施学生社团振兴工程,打造基于学生个性发展、自我选择与自主管理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提升训练平台。

   ③加强了社会实践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第三课堂在学生职业素质固化养成中的积极作用。

   推进“志愿者名片”建设工程,打造以青年志愿服务为主要实践载体,以提升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平台;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打造大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养成训练的社会实践平台;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为载体,以强化职业素质养成训练为内容,打造学生专业职业素质提升训练平台。

   (4)构建了有效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了一支100名左右的校内外职业素质师资队伍的教学团队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全面融入了人才培养方案。20109月开始实施的《开云网页版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中明确提出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和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除明确知识和能力目标外,同时明确了学生的职业素质目标。

   把《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课程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切入口。2010年开始,我校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均开设了《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必修课程,共3学分。该课程包含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健康与安全、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模块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贯穿1—4学期。该课程的基本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认同——日常养成固化——社会实践提高三个过程。在教学形式上彻底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有效实施“授课+训练+养成”的综合培养方式,并制定具有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具体实施方案。

   把《公司制平台素质养成》课程作为第二课堂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日常养成的载体。全校各二级学院全部根据本学院专业特点和职业素质养成目标创设了日常养成实施平台——“公司制平台”,与《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课程以及第一课堂其他课程的职业素质教学内容相对接,开展常态化的养成训练。

   建立了一支100名左右的校内外职业素质师资队伍的教学团队。积极引导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提高其在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等过程中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聘请企业家、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职业素质教育教师队伍。举办职业素质教育师资培训班,采取教学行动导向六段式培训模式,即理念引导——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备课实操——教学演练——教学评价六个阶段,重点从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研讨等方面进行培训。

   三、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遇到瓶颈问题

   经过九年的实践,我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程已经全面铺开,各二级学院分别构建了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薄弱环节。如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并未落到实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进入专业、进入社团、进入社区程度不够,需要进一步融合;校外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重视程度并不一致,况且也没有制订统一的行业职业素养标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团队的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除了我校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外,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还存在以下瓶颈:

   (一)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促进职业素质养成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内化在职业技能活动中的一种特有的素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同时,却出现了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认识不够到位,以致出现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缺位现象。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设计

   职业素质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理论认知到感悟内化、从实践体验到行为固化。因此,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涵盖理论认知、养成训练、实践提高等三个方面,应涵盖在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建立全方位的顶层设计。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孤立化地设计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要么仅仅通过开设素质类课程来加强理论认知,要么单单通过开设素质训练项目来加强实践训练,在时间规划上往往放在大学一年级,未能有效渗透至高职教育全过程,职业素质教育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系统。

   (三)对职业责质教育的内容设计未能突显职业性特征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是要求突出职业性,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也是职业素质教育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大都以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社会实践等内容为主,未能充分融入职业元素,职业针对性不强。

   (四)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学创新模式不够

   职业素质教育应涵盖在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应以简单的课程设置或日常社团活动来代替教育。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内容比较单一、陈旧,教学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够; 缺乏持久有效的训练载体或训练平台; 对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考核缺乏进行科学设计,存在着表面化现象; 全员育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意识尚未达成共识,氛围也尚未形成; 职业素质教育与教学存在着两张皮现象; 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设计、管理机制等方面创新性不足,急需进行深入研究。

   四、针对瓶颈问题的改进建议

   职业素质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是一个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它既是职业岗位的第一质量要求,又是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一)以第一课堂为理论认知基础,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应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设定职业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培养职业社会素质和职业方法素质。职业社会素质包括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终身学习理念等;职业方法素质包括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业能力等。然后,按照职业社会素质养成和职业方法素质形成“必须”、“够用”的原则,选定职业素质课程内容,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完整构架。

   (二)以“模拟公司”为实施平台,构建职业素质日常养成实践体系

   在第一课堂实现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学校应该重视职业素质日常养成训练,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公司制平台素质养成”必修课,以各二级学院成立“模拟公司”为实施平台,开展常态化的日常养成训练。模拟公司从基本框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运行模式、场景布置等逐步接近于真实企业,同时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在班级里就可以感受企业管理的浓厚氛围,在校期间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常态化训练,努力做到日常养成行为固化,培养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素质。

   (三)以顶岗实习为实践平台,制订职业素质体验的社会实践方案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 “2 +1”、订单式、顶岗实习等模式的第三课堂实践教学机会,根据行业专业特征,科学制订职业素质体验的社会实践方案。要求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除了要进行职业技能操作训练的同时,还要求进行职业素质的实践体验,同时将学生在企业中的职业素质具体表现列入实习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努力实现职业素质培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实现三个课堂联动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四)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为考核内容,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法

   科学、合理的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方法是实现职业素质教育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第一课堂采用以“分散考核、集中计分”为原则的过程化考核方式,根据各教学模块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如小论文、视频学习心得、实践性体验项目的团队和成员现场表现考核、生涯规划比赛表现考核等。在第二课堂“公司制平台素质养成”课程中,根据训练内容建立体现模拟公司运营特点和专业特点的综合业绩评价考核指标内容。有效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五)以教学、学工、企业为三线管理机制,构建全员共育职业素质的师资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开展提供师资保障。通过“送出培训",“引人取经”,开发专职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专业水平、创新思维。精心选聘兼职教师,充分吸收高技能人才、成功人士和企业精英加盟,拓宽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师资口径。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培养职业指导师、拓展倍训师等,专职教师承担职业素养教育各项工作。聘请各行业技术骨干、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科技发明家、励志类人士作为兼职教师队伍,承担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任务。为各专业系科培训能承担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辅导员,建立起稳定的、能承担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辅导员队伍。师资队伍实现教学、学工、企业三线管理、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