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设计师会不会被AI取代?
未来,需要怎样的设计和艺术人才?
未来,大学老师要怎么教学?
8月8日,第十三届浙江省高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联盟论坛在宁波镇海十七房召开。会议为期三天,就“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创新”问题展开研讨,来自浙江省50多所高校的100多位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副院长、学科与专业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本次论坛由浙江省高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联盟主办,开云网页版承办,旨在探索与实践人工智能化背景下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推进我省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
当下全球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已经影响并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人工智能已经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国家也已经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打造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人工智能的研究正从过去的学术牵引迅速转化为需求牵引。在大时代科技洪流背景的影响下,对高校艺术与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等院校的教学该如何适应和调整,从事一线教学改革的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和老师、学者,从多个视角展开了话题讨论。
理念:
拥抱AI时代的到来
人工智能,教育先行;科教融合,引领创新。随着智能化社会的来临,以“跨界融合、群智开放、交叉创新”等为特点的人工智能科教新范式正在全方位影响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上午,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耿卫东教授、旅居瑞典数字艺术设计师乌园园、德国埃森造型艺术大学教师张锜玮博士率先分别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AI时代背景下设计师的挑战与机遇》、《AI在德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现状》的主旨报告。
耿卫东教授从专业的角度给大家解读了AIGC(人工智能的内容生成)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应用到文本、视频、图像、音频、虚拟场景以及3D动画等各个领域。比如可以助力影视创作、剧本创作,通过虚拟换人和换景等拓展角色和背景。而他所在的之江实验室亲自参与研发的国内首条短视频AIGC流水线也已经正式上线。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耿卫东教授
他认为,随着AIGC的发展,训练样本库更大,计算推理能力更高,自我学习能力更强,更大的数据集提高了模型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大模型架构下,引入强化学习才是关键技术要点。智能内容生成时代的人才培养同时面临挑战和机遇,首先需要培养拥抱AI相关的科技理念。同时,“决策型人才,可控生成”的“反馈学习”要依靠有高度美学素养的艺术与设计专业人员,这是创作和设计决策的基础,只有深入地了解美术史、摄影史、设计史,才能有效地使用AIGC大模型。
AIGC真的是创意工作者的终结者吗? 乌园园认为,虽然AIGC以强大的知识储备与生成技术可以替代一些行业,比如电商平台AI模特、教育行业的虚拟导师。包括动画的很多应用如角色动画和运动捕捉、自动生成内容、自动化测试,个性化推荐等,但也不必过分焦虑。同时她也强调作为设计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设计工具和技术,以适应于AI自动化工作,更好地通过AIGC分析用户数据,实现个性化设计与用户需求,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
旅居瑞典数字艺术设计师乌园园
张锜玮博士则提出了“从设计师到策展人”的角色转换问题,AI时代,设计师将更多地向设计咨询方向发展,从事评估和咨询工作,而不是进行个体性的“创(造)作”,这和策展人的功能定位有类似之处。人类的创造性将被发挥在更上层的领域,即他们需要对美学和评估价值有新的判断,同时掌握战略和描述故事的技巧,这都将会成为评估和策划人工智能内容的决定性条件。
德国埃森造型艺术大学教师张锜玮博士
观点:
艺术修养超越技术本身
AI时代背景下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在人工智能艺术背景下,对于艺术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全球艺术系统的判断与认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这么重要。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基于不断更新的大数据,只要有任何新的视觉艺术风格,很快就会被更新纳入到数据库当中,成为人工智能绘画工具的数据之一,加以利用与模仿。相对于传统绘画技巧相对来说比重减弱,对于个人的艺术修养和眼界要求提升了。因为应用人工智能绘画工具创作图片素材,需要个性化的文字描述指令,才能生成相对个性化的图片素材。而描述指令本身,就对使用者的艺术史知识和个人想象力提出考验。
浙江师范大学创意与设计学院院长郑军德
浙江师范大学创意与设计学院院长郑军德、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柯胜海、开云网页版艺术学院院长潘沁分别作了题为《浙江师范大学设计类人才培养改革》、《人工智能时代设计教育——以包装设计教育为例变与不变》、《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演讲,从不用的角度和自身的实践来探讨如何面对时代之变。
柯胜海生动地讲述了自身的经历:互联网创业,到义乌从事互联网+品牌整合,开饭店,回高校读研并留校;专注包装领域的人工智能的开发研究,建构字体库和模型库,设计智能、材料智能等。他说自己已经提前在做大模型的事情,而这正是AIGC的逻辑架构。
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柯胜海
基于此,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比如课程的设置上,从榜样故事、创业先锋、中国历史导读、世界史纲要、微观世界、开源编程、智能设计概论,到电商运营、物联网应用、包装设计等,他希望能够培养具有“四性”(品性、习性、韧性、灵性)的“四成”(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人才。
开云网页版艺术学院很早就开始了师徒制、双选制的“工作室制”,迄今每年会有一本工作室报告出台,记录和梳理工作室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同时他还自1999年期起联合创办了宁波国际设计双年展,如今已成为全球平面设计界的重要展览。
开云网页版艺术学院院长潘沁
“面对AI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到多元,从整合人到整合平台空间,从教室向社会拓展,如今已经在天一阁博物院、乡村等地设立若干个微学院,希望用艺术设计、数字媒体、短视频设计与制作等打造新平台,让更多的师生有被动转为主动去‘出圈’。”潘沁说,如今学校对学院很支持,专门设立了艺术楼,引进人工智能、社会工作室等,为人才培养营造更好的氛围、更有效的途径。
探讨:
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未知时代、未知问题时,老师和学生其实都一样‘无知’,需要重新学习。”
“需要老师拥有更加完善和复杂认知图谱,在教学中应减少学生手工技巧的工作,更多地帮助他们了解思想、关系、文化、连接分散的点,并形成网络的能力。”
“设计师需要AI的思维去做设计,而不是设计师的思维去做设计。”
“这也是大家在教育中的一个共识:培养未来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人。”
“浙江省是数字大省,我们高校中设计艺术学院联盟,一定要发挥作用,成为高质量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助力者,指导高校教育对数字教育的方向,共同进步。”……
教育变革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且急迫。在下午的讨论中,大家都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积极探讨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设计和艺术类专业教学需要如何调整策略和方向。
张锜玮博士提出,可以加强国际交流和学习。德国艺术设计教育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特点注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以及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还举办了世界首个跨学科人工智能双年展——2022第一届埃森人工智能双年展,核心主题是基于机器的“创造力”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人才的培养老师是关键,特别是有不少高职院校,除了课程改革和师资提升,面对的问题和困惑远远不止这些,专升本考试与专业把控如何平衡,职教融合和创新发展如何平衡等。据悉,高职和中职分别有8本的新教材正在编写,希望能够和AI时代无缝衔接,以打通式的方式培养人才。
浙江省文创产业协会会长陆善兴高度点赞了论坛,非常高效和务实。他也提出,要运用AI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出更多AI时代的文创产品。
浙江省高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联盟秘书长周斌则用“融情共筑”概括联盟的工作,通过情境交流和比赛活动等,共同促进学科的建设、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
潘沁院长的总结发言简洁而有力:也许五六年后,这次会议的价值会体现出来!
期待AI与教育双向赋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早日出现。
来源: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 2023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