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为农民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来源:开云网页版 一审:二审:三审: 发布时间:2021-04-27

 

□本报记者 胡梦甜

参观中国网红带货小镇北下朱、何斯路村,学习“‘互联网+’农村电商趋势与未来”“农产品短视频营销技巧”“农民主播养成实操”等课程……身为四川省大凉山雷波县农村致富带头人,宋云强致力于把家乡优质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渠道。这几天,通过参加由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电商培训班,他重拾应对挑战的信心,决定开启新的“触网”征程。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推动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当下,农民高龄低学历是农业现代化的最大痛点。如何擎起农民培训的大旗,赋能新型职业农民?这是职业院校绕不开的一道时代命题。

圆农民一个“大学梦”

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大门口,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湖州农民学院。作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在成立之初就有清晰的目标:围绕创业就业技能、现代农业推进、农民素质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培养一批急需型、领军型、高端型农村实用人才。

蔡海华和丈夫沈李平是湖州农民学院的在读农民大学生。10年前,他们辞职回到老家从事葡萄种植。因两人都是门外汉,碰了几次壁后,便一同走进湖州农民学院,开始系统化学习种植管理知识。在专家指导下,夫妻俩研发种植的“鸿湖源升泰”牌夏黑葡萄在湖州市第五届十佳精品葡萄评比会上,从51个样品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市十佳。“和教授牵上线,让我们有了获取新技术、新信息的意识和渠道。”沈李平兴奋地说。

农民老龄化、低学历情况严重,是当前农村人才面临的最大困境。如何打破这一困局?“职业教育培训是培养乡村人才的最重要方式与途径之一。”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毛建卫认为,面对农业规模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让农民不断了解前沿知识,时刻把握前沿动态。“农民也需要上大学,用大学里的专业知识带着农民走向职业化道路。”近年来,浙江不少职业院校利用自身的专业和师资优势,办起农民学院,吸引农民走进大学。

随着高职扩招的推进,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重返校园,圆自己的“大学梦”。得益于“高职扩招百万”的政策红利,50岁的宁波奉化区溪口镇锦溪村党支部书记金忠芳报考了开云网页版的园艺技术专业。当时和他一起走进宁波城市职院的还有30多名村干部。他们的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正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黄坛镇张家山村村委会主任麻剑飞坦言,平时在解决农户提出的种植、培育等专业问题时,深感知识储备不够。趁着这次机会,几名村委会主任一合计,决定抱团来充电,以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把培训延伸至田间地头

不久前,舟山市普陀区展茅的东海“渔嫂”注册了抖音号,想要推广自家农场的农产品。“虽然有过几次尝试,但直播需要互动、抽奖,活跃气氛,要学的东西太多。”余叶说。……在普陀,像余叶这样怀揣着创业梦、电商梦的“渔嫂”还有很多,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营销推广培训指导,导致她们难以打开销售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主动下海岛,为渔嫂们送去有针对性的电商培训,教师们在海岛一待就是好几天。

作为一所由浙江省供销社举办的高职院校,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年初都会通过省内各级供销社给农民提供“菜单”,然后根据“点菜”要求,给农民送去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为了方便农民,学校有时干脆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把培训班办到偏远乡镇。“为了助力学员增产增效,我们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后续服务’等诸多探索,看到学员获益,看到农村发展,我们的培训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浙江经贸职院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这样说道。

根据农民农忙时节生产生活实际,更新培训模式,将校园里的固定课堂搬到生产一线,设在农户庭院、田间地头,让农民在家门口、工作中接受培训,是浙江不少涉农职业院校的用心所在。专家教授下到基层手把手提供技术服务,和农民肩并肩地推进项目……不仅如此,一些职业院校还积极打造“空中课堂”,农户可以实时在线学习并寻求专家的帮助。

去年疫情严峻期间,农民急需科技人员指导春耕复产。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迅速开通线上学习通道,面向全市农民开放农民移动学习云平台“温农云”,免费共享所有线上课程资源。同时充分利用“温农云”线上答疑功能和温州农民学院专家库资源,延长服务链,帮助农民快速、直接、准确地联系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农民学员潘孝雷谈到那次学习经历时说:“生产中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专家在线帮我解决。我还利用这个特殊的‘农闲’,学习了‘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新理念。”

“培训”走向“培育”

“祝教授,您看我今年青枫可以种多少亩?”近日,宁海县苗木种植户叶国庆又拨打了他的指导教师——宁波城市职院教授祝志勇的电话。每年育苗准备工作开始前,他总要咨询过祝教授才放心。叶国庆是宁海县力洋镇野村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但凡碰到任何苗木种植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向祝志勇请教。每年,祝志勇都会去叶国庆的种植基地现场指导数次。“和祝教授结缘,是在10年前的一次培训班上。这段师生缘,让我走进苗木行,走上致富路。”叶国庆说。

“培训是短期的,主要解决当前具体问题,但培育却是长期的、全程的、多元的,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只有真正从‘培训’走向‘培育’,才能为人才振兴、产业兴旺赋能,才能让创新创业的土壤更为肥沃。”湖州市农业农村局调研员姚红健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湖州农民学院为每一个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配备了“省市校乡、农科教技”四合一的专家教师队伍,即一名来自浙江大学或省农科院的省级指导教授,一名市级农技推广人员,一名乡镇基层教师,还有学院的一名创业指导员。教师和学员亦师亦友,很多学员毕业后,与母校的情谊并未就此结束,“智囊团”一路跟踪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湖职院的教师资源全部向农民学院开放共享,学员来上课,除了给自己的农业老本行充电,还会接触到电商、物流、文创、旅游、法律、管理等各个学科。“学院除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以外,还会向学员提供各种营养元素以实现多元化培育。”在湖职院党委书记、湖州农民学院院长周家健看来,未来农业,一定是三产业融合发展。

 

 

来源:《浙江教育报》2021年4月23日

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1-04/23/content_31728.htm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