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培育适应现代农业的高端后备军

来源:开云网页版 一审:二审:三审: 发布时间:2021-04-15

 

编者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如何担当起新使命,实现新作为?从本期开始,本版推出“乡村振兴的职教力量”系列报道,本期推出首篇——

□本报记者 胡梦甜

线上销售农产品,线下开发体验式生态旅游……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张雅静毕业后回乡自主创业,带动村里百余人增收。随着创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张雅静逐渐意识到,投身乡村,想要有一番作为,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智慧养殖的理念和现代经营管理的手段。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乡村“蓝领”越来越吃香。今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而这恰恰是近年来浙江不少职业院校,尤其是涉农职业院校发展的重点所在。

回应乡村需求:“老”专业“新”起来

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园林专业已有百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农业发展鼎盛时期,该专业范围扩大到桑蚕、养殖、植保、农机维修等。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学式微,园林专业发展一度举步维艰。

“面对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涉农专业培养出的农林人才,已经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诸暨职教中心校长周洁人有了危机感。意识到过去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划分过细过窄,诸暨职教中心启动了“农字号”专业改革,打造集园林技术、香榧栽培、园林建筑为一体的园林技术专业群,探索“园林+建筑”专业融合课程。学校还与浙江同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引入无人机应用技术,对专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增设无人机植保方向,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建筑测绘。在周洁人看来,这场专业改革要解决的正是人才培养与需求的不适配问题,其本质是一次专业的供给侧改革。

“农业规模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迫切要解决的是如何培养符合产业要求的复合型农业人才。”瞄准这一方向,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始了一场农类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两张皮”现象。学校对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等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增设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旅游管理(乡村旅游)、物联网应用技术(智慧农业)等专业(方向),构建包含现代农业专业群、互联网专业群、文化旅游专业群等在内的新型专业集群。

“高职扩招,涉农专业的生源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一些学生来自产业一线,他们往往带着问题进课堂,来寻求解决方案,这也倒逼着学校必须走在产业前沿。”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钱晔说。在专业设置上,学校扎根当地农业主导产业,课程内容围绕产业需求动态更新。每年,钱晔都要花大量时间调研民宿,来更新和扩充课程内容。

变革培养模式:从黑板上“种地”到“接地气”的真实践

2020年年底,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015级学生李尚祥的《大卖客——打造第一云创业生态》项目获总决赛职教组银奖。李尚祥创立的公司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渠道成本,通过建立互联网分享社区,让顾客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和信息资源共享权。公司已带动15万人创业,创业者收入累计达1.2亿元。

李尚祥的成功,在温科职院学子中并非个例。像这样“接地气”的真实践在温科职院早已是寻常风景。

农业是扎根土地的行业,农学的本质是实践教学。然而,在农科教育中,下不去、干不好问题普遍存在于师生中。“黑板上种不了田,实验室里养不了牛。”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校长王小林对此深有感触,只有走进田间地头,在学中干、干中学,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情怀的农林人才。学校创造性地提出“候鸟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企业的季节性生产特点,安排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这一培养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涉农企业季节性用人的缺口,也让学生真正下到田间地头,学到技术。”王小林说。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开发了校园综合实训平台与田园实践课堂相结合的“双园制”实践教学体系,校村深度合作,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校内专业合作社和校外农业生产合作社无缝对接。“我一入校就加入了合作社,经过3年实践,对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和管理非常了解,毕业后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分社。作为创业的起始,学校还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支持。”2020届毕业生潘海超说。

高职扩招带来的生源结构多样性特征,同样也倒逼着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为适应社招生生源特点,开云网页版探索形成“农学结合、半农半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学训结合、现场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送教下乡、送教到岗”,将教学中心下移,开设“田间课堂”“车间课堂”“酒店课堂”,使学生在家门口、岗位上接受学历教育。

逐梦田园间:“新农人”变“兴农人”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邵周翔自称“95后新农人”。作为现代农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的一名大三学子,在他身上有着一股扎根实干的拼搏劲。他曾在暑期带队走访海盐澉东村、文溪坞等地,实地调研美丽乡村建设。“真正领略了嘉兴美丽乡村建设的魅力,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的时代变迁,更坚定了我扎根乡村的信念。”邵周翔说。

长期以来,大量高素质年轻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聚集,导致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奇缺,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一幅幅美丽乡村的风景图,像一颗种子在“新农人”心中生根发芽。农业与农村的新变化,正在增强涉农专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选择“跳回农门”,把青春挥洒在田园间。

毕业于台科职院的90后“小农女”颜苗苗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创办了温州天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专门从事农业产业规划、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园艺景观规划,以及现代农业工程施工、景观工程施工、园艺专业技术服务。因从小就帮父母干农活、有着农业情结的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马骏承包了30亩土地,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我要种的田,和父辈不一样。”这是两人共同的想法。

如今,在浙江一些涉农高职院校的课堂和实践基地,科研的味道越来越浓。在学校组建的农业研究中心,各项集中了多学科、多学院,围绕农业发展趋势展开的综合研究齐头并进。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在农科院基础上建成的高职院校,温科职院有17个实体研究所,每个涉农专业建设都依托相应的研究所,研究所所长兼任专业主任,教学实施“导师+项目+团队”的研究模式。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随着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农民不再是过去的“泥腿子”,农民被赋予科技的力量、前沿的专业知识,农村也可以成为创业、就业的热土。

 

 

来源:《浙江教育报》202149

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1-04/09/content_31517.htm

 

上一篇:下一篇: